对种族议题与美国历史有兴趣的观众,相信对电影《自由之心》并不陌生。主角在一夜之间从自由人变成黑奴,过了十二年才脱离苦海的遭遇,着实令人触目惊心。在南北战争时期,天赋人权这个概念,对黑奴的价值比不上一张自由人的证明书。得不到法律保障的非裔美国人,在当时的求生之道只剩顺从、逃亡或挺身反抗。
惊悚片《颤役轮回》(Antebellum) 宛如精简版的《自由之心》,它一样是身不由己的自由人沦为奴隶的故事,但与《自由之心》相比更像一部宣传广告。它不断地播送同一条信息:即使人权运动推倒历史的高墙,为弱势者赢回应有的权利,却不代表种族主义就此根绝,它至今仍在社会的每个角落生根发芽,等待丰收的时机再次来临。
《颤役轮回》分成三个部分。它先描述黑奴遭到的非人对待,再揭露农奴庄园背后的邪恶阴谋,最后以主角的反抗作结。如果你是《阴阳魔界》等科幻奇幻影集的剧迷,片中的阴谋或许让你觉得似曾相识。另一方面,这个阴谋背后的思维也是创作者对近代美国社会的警告。拥护旧制度的白人优越主义者无法覆写或逆转时间,却乐于将世界雕塑成往日的模样,电影则以一个合情合理,却也不可思议的手段,将非裔美国人推回历史的恶梦深渊。
有趣的是,虽然本片明显地冲着美国社会而来,片中的邪恶计划却令人联想到不少国家的历史经验。当一个国家处于社会的剧烈变迁期,即使转型正义的观念深植人心,仍会有拒绝改变的既得利益者,或沉溺于过往荣耀的失势加害者存在。这些人乍看缺乏影响力,然而,如果我们忘记历史的教训,他们的意识形态及思想便会以全新的面貌借尸还魂。 《颤役轮回》里奴役与自由生活的鲜明对比,宛如给遗忘先人苦难的新世代一记当头棒喝。一旦我们葬送了自由,任何习以为常的事物,都会成为可遇不可求的奢望。
不过《颤役轮回》虽然提醒观众失去自由的恐怖,却遗漏了另一个更恐怖的环节,那就是奴隶制度如何粉碎受害者的自我及人格,迫使他们放弃过去的人生。电影为了制造悬疑性与意外转折,一开始就让主角直接以黑奴身份登场,再以倒叙法话说从头。这个策略的确奏效,但《颤役轮回》也因此无法像其他历史片详述奴隶制度的运作,或奴隶主的控制手腕。
即使电影拍出奴隶主的残暴举止,或强迫主角改名换姓的洗脑手段,观众仍不了解贾奈儿梦内饰演的名作家维多利亚是在什么心境下接受飞来横祸的事实,并在被奴隶生活制约,与接连逃脱失败后失去奋战的斗志。 《颤役轮回》的古怪气氛成功带给观众心理上的压迫感,其背后的警世意义也值得嘉许,不过本片原本能用模拟历史的方式,从各种角度观察奴隶制度的邪恶本质,以及它之所以泯灭人性的理由,但电影在这方面的著墨力道,甚至还逊于不少短篇故事。整体来说,它的成品更像包装精致的黑人剥削电影 (blaxploitation),而非像《逃出绝命镇》之类的种族议题恐怖片。
即使《颤役轮回》对女主角维多利亚的内心描写过于平板,本片还是藉由她的遭遇点出一个有趣的主题。维多利亚还是自由之身的时候,一向以敢写敢言著称,她的言论更激怒不少白人优越主义者,成为她遭到主使者袭击的理由。但平时不断鼓吹革命与抗暴的维多利亚,在面临前所未有的专制暴力时,却头一次感受到「坐而言」与「起而行」之间的落差。纵使她不断地磨练自己,以静待逃脱的机会,然而她在多数时候还是选择退让或自保。当她拒绝另一位新伙伴的合作邀约时,也果不其然的得到「思想者」的讽刺评价。直到这位伙伴死于绝望后,一连串的痛苦才唤醒她的反抗意志,驱使她主动出击。维多利亚最后在战场驰骋冲刺的一幕,充满了悲壮的气势及美感。而看似滴水不漏的南军统治区,其实也像许多暴政的内在一样,是一出荒谬无比的样版戏。电影聪明地在此处划上休止符,让它烙印在观众的记忆里,成为最有力的思想宣传。 《颤役轮回》与先前众多珠玉之作相比虽略逊一筹,无法达到应有的格局及高度。不过电影透过悬疑惊悚的形式,告诉我们那些歧视观点与行为始终如此之近,我们以为那都是过去的事,但其实一切可能就发生在你的眼皮底下,值得深思。
本文来自一之濑琴美,不代表吾宅社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这篇转载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