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之濑琴美一之濑琴美  2020-09-19 12:00 吾宅社 隐藏边栏 |   抢沙发  140 
文章评分 0 次,平均分 0.0

1980年代中后期,欧美影坛接连推出史诗级的重磅巨制。这些作品一方面映照着1950年代中后期,即距离当时约30年前豪华阔银幕初问世时期,影坛端来的「大电影」豪华盛宴;一方面也成为影史纪录中,拥有「实质意义」 ,最后一批叫好、叫座的金奖名片。

「实质意义」看似充满玄机,其实不过是小编自己打上的引号,我想表达的是一种「实体」的意义和感觉。这些作品大多以跨国制作的宏大规模,实地取景,配合棚内搭景,或实地选好外景地,就地建成戏里需要的景物场面。

《阿玛迪斯》(Amadeus)、《杀戮战场》(The Killing Fields)、《印度之旅》(A Passage to India)、《远离非洲》(Out of Africa)、《紫色姊妹花》(The Color Purple)、《窗外有蓝天》(A Room with a View),一直到《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无论内蕴格局是大是小,在气魄和诗意之间,这些作品展现了「电影」媒体最具特色的大银幕声光影音效果。于是,我们沉醉于义大利田间的浪漫情致,震慑于印度洞穴中难以名状的能量释放,晓色轻吻非洲大地时我们乘着火车蜿蜒而过。

最近重映的《教会》(The Mission)也是这个时期问世的史诗巨作。电影开场不久便呈现深入南美大陆传教的神父,被绑上木架扔进伊瓜苏大瀑布的画面。还记得儿时在电视上看到电影预告,吓得目瞪口呆,对《教会》既好奇又有一点点胆怯,好奇的当然是想去看瀑布大场面;胆怯的则是深怕自己看不懂这部又讲宗教信仰,又讲殖民历史,又讲浪子回头,又讲文明延续的复杂作品。

是教会,是任务,更是使命

我一直相信好电影要看缘份,在对的时间看到对的电影,那份印象会永远陪伴着你;在不对的时间就算看到超级经典、旷世巨作,它也没办法带给你真正的感动。
儿时的确就这样和《教会》错身而过。而且,除了电视预告瀑布镜头的惊鸿一瞥,始终无缘细看本片。没看过录影带,没看过电影台,没看过DVD,完全不清楚这部影片的细节和样貌。一直要等到这次重映,才终于亲炙这部当年在坎城影展夺下金棕榈大奖的巨片。

《教会》这部电影,如果在它初问世时与我相遇,只怕「看不懂」的误解,会阻碍这部影片散发它真诚、善良和纯美的气质。如果当年的那个影迷小弟弟,只是为了看磅礡大气的瀑布、为了看紧张刺激的战斗场面,或者只是被海报上劳勃狄尼洛(Robert De Niro)拔剑的英姿所吸引,我所能欣赏、吸收的,也就仅限于它的尺寸和它的威猛气势而已。

我很庆幸当年的错过,也十分感动这次的重会。现在的我不但看得懂,而且能细细品味它的好,更能在当前的时代、社会、国际局势的种种交相影响之下,看出这个故事、这些人物以及他们所彰显的美德,与时俱进的奥妙所在。我所谓的「品味」,要「品」的正是这些已经渗入全片肌里骨髓的精神。

如此这般,才当得起「The Mission」这个片名——它指的不仅是「教会」,更是「任务」,更是「使命」。

电影一开始,红衣主教正在口述一封重要信件,预备上报教廷。原来18世纪中业,耶稣会修士深入南美大陆传教,在万分艰辛的环境里,尽力消弥彼此认知的鸿沟;在发生修士遭绑十字架抛入大瀑布的悲剧之后,杰洛米艾朗(Jeremy Irons)饰演的加百列神父自愿再次深入部落,会中弟兄护送他到瀑布底端,他赤着脚,一石一砾,沿着瀑布垂直向上攀爬,来到瀑布顶上的密林里,取出行囊中的双簧管,呜呜吹奏起来;莫名的乐声感动林中的原始住民,加百​​列神父也才终于赢得他们的信任,在林里建立起他们的教会。

不过,由于西班牙、葡萄牙等殖民强国一方面争抢地盘,一方面又有外交、政治上的折冲和协议,瀑布上方这片没有奴役、没有倾压的人间乐土,竟成了人人必得除之而后快的眼中钉、肉中刺。不得已,连红衣主教在亲自探访过之后,也只能默许军队开跋进入林里。正如他在片中对加百列神父解释的一样,比起传教士要面对的丛林、瀑布、尖石、原始部落,他们远在欧洲大陆的各国互动局面恐怕要更加残暴且危险。

罗伯鲍特的史诗巨作

影坛习惯以导演做为一部电影的「单一作者」,所以《教会》一片的「作者」自然而然是导演罗兰约菲(Roland Joffé)。不过在小编心目中,编剧罗伯鲍特(Robert Bolt)更是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罗伯鲍特本非影剧圈中人,他因钻研文学与史学,进而对戏剧写作产生兴趣,原在学界任教,1950年代中后期才逐渐在英国剧坛斩露头角。尤其当他将他编写的广播剧本重新整理,扩编成正剧篇幅的《良相佐国》(A Man for All Seasons),在伦敦首演后迅速获得巨大的成功。紧接着是百老汇制作,还有稍晚的电影版本,更一举夺下奥斯卡最佳影片。

鲍特并未在剧坛久留,他更多精采的作品多半来自电影。 《阿拉伯的劳伦斯》(Lawrence of Arabia)、《齐瓦哥医生》(Doctor Zhivago)、《雷恩的女儿》(Ryan's Daughter)等三部和导演大卫连(David Lean)的合作,使他名垂青史。我们细看《阿拉伯的劳伦斯》以及《良相佐国》,也不难发现鲍特最擅长编写这一类格局宏大,但人物发展饱满清晰、与大时代激荡火花四射的「硬」题材。

更有甚者,鲍特写得最好的角色,是政客、投机份子,还有略带偏执、顽固的理想男子,在执着之际散发出异样的光辉。崇高一如《良相佐国》里的宰相,以及《教会》里的加百列神父;鲜亮、叛逆且狂暴一如《阿拉伯的劳伦斯》里的劳伦斯,以及《齐瓦哥医生》里的史特林科夫。

《教会》全片以红衣主教呈报教廷的信,做为旁白的框架,鲍特以他最拿手的戏路,塑造出立体通透、八面玲珑的政客形象,由他来讲述整个故事,看似公正的正反双面并陈,中间的油滑态度和世故情状,增添太多可以解读的人性厚度。正如《阿拉伯的劳伦斯》全片开场,丧礼上记者追着劳伦斯当年的同僚、伙伴、长官等等,没有一人愿意为这么复杂的不完美英雄,开口说出盖棺论定的评语,唯有政客,眨巴眼睛挤出几滴眼泪,滔滔不绝地诉说起来。

本文来自一之濑琴美,不代表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这篇转载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一之濑琴美
一之濑琴美 关注:0    粉丝:0
探寻真理之人不可心怀傲慢,不可嘲笑无法用科学解释的奇迹,不可回避这个世界的美丽。

发表评论

表情 链接 私密 格式 签到

扫一扫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