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 在A7 家族推出追求画质的A7R 、诉求低光与录影的A7S 后,再添系列第四个成员A7C ,以媲美A7 III 的性能、紧凑尺寸的全新设计,搭配全新开发的沉胴式标准镜头FE 28-60mm F4-5.6 ,构成小巧并且与画质不妥协的组合,此次也有机会测试这套当前最轻盈、具备防手振的全片幅系统套装。
▲翻转萤幕、微缩尺寸但兼具高性能是 A7C 的特色
Sony 藉由A7 系列无反光镜相机的推出,逐渐打响在全片幅相机的名号,而后续推出的机种也持续演进,使得原本对无反光镜系统嗤之以鼻的传统相机大品牌也不得不承认无反光镜技术的日新月异,然而面对相机产业共同的外敌:智慧手机,每家品牌仍希望以画质、操作性吸引仍对拍摄照片有热情的用户, Sony 重新规划A7C 设计,就是希望能抓紧这块市场需求。
▲ A7C 采类旁轴造型
相较A7 一贯典型五稜鏡相机的外型, A7C 造型采用始自Nex 相机的类旁轴相机设计,以符合其Compact 的产品定位,且相较传统五稜鏡相机外观设计,类旁轴设计对部分消费者(尤其女性客群与创作者)也较符合他们对"便于携带的相机"的定位。此次测试的是主打的银/黑双色,以上钛银搭配下半黑色构成。
▲ A7C 具备独立曝光转盘与录影键
A7C 设计上采用酷似APS-C 配置但又略有不同的格局; A7C 的机顶配有独立录影键、曝光转盘,模式转盘则较靠内侧,第一转盘则在顶部底下一层,搭配后方多功能键外圈构成双转盘配置,另外虽然MENU 的位置看似奇怪,但实际上仍是Sony 相机常见位于中央的位置;同时后方的LCD 具备可翻转设计,虽未搭载A7S III 的新介面,不过仍具备触控功能。
▲ A7C 机身外壳实则与 A6600 是完全无关的新设计机构
乍看下, A7C 给人一种直接将APS-C 旗舰机A6600 变成全片幅机身的感觉,但A7C 的机构却是完全重新设计,毕竟原本A6600 的机身尺寸空间并不足以安装全片幅元件; A7C 使用全新的壳、骨合一镁铝合金结构,配合缩小的防手振机构、快门驱动结构等,但同时又要搭载可翻转萤幕,几乎用尽了机身所有能够安装组件的空间。
▲握柄内为 Z 电池槽
▲侧边 I/O 与记忆卡槽可感受 A7C 把机构空间使用到淋漓尽致
A7C 虽然尽可能缩减尺寸,仍搭载新世代的大容量Z 电池,不过由于空间限制, A7C 并未如过往APS-C 机身把记忆卡槽藏在电池匣内,反而是把记忆卡安装在罕见的握柄反侧侧面与I/O 配置在一起;相较尺寸较大的A7 III , A7C 考虑到紧凑化设计与产品定位,仅提供单一SD 卡槽配置,同时也没有电池把手可扩充,但在Z 电池加持下仍有740 张拍摄续航力。
▲ mi 热靴可支援树为麦克风
从侧面的I/O 设计,也不难看出Sony 工程团队为了安装完整的I/O 与机构,是如何避开组件相互干涉,例如3.5mm 麦克风插槽显然就是为了避开观景窗偏向前方、记忆卡槽则是塞在感光元件后方有限的空间,底下则是兼具传输与充电的USB Type-C 与独立的microHDMI 介面、监听耳机孔等,顺带一提的是A7C 的热靴为支援数位介面麦克风的mi 热靴。
▲ A7C 的后方操作布局
▲对焦点配置与 A7 III 相同
A7C 搭载的感光元件为A7 III 同级的24.2 MP 背照式Exmor R 元件,具备693 点、覆盖率93% 的对焦点配置,具备同级的10fps 连拍速度,虽然机身缩减,但防手振仍可达5 级快门效果,除了对焦可支援连续即时追踪外,且人眼追踪不仅可在静态照片使用,亦可在录影时使用眼睛追焦功能。稍微可惜的是受限尺寸空间, A7C 电子观景窗仅 0.39 吋,略小于 A7 III 的 0.5 吋,但解析度是相同的。
▲ FE 28-60mm 采沉胴机构
至于FE 28-60mm F4-5.6 为因应A7C 轻巧化所开发的标准镜头,采用常见于近年小型标准镜的沉胴式机构,使用前须手动把镜头释放到28mm 的位置后才可拍摄,变焦为手动方式而非电子式,并采用多为高阶镜头搭配的线性马达进行对焦驱动,重仅167 克;除了重量与体积外,搭载低噪音、驱动速度快的线性马达亦可视为针对Vlogger 需求的设定。
▲镜头收纳
▲ 28mm 焦段
▲ 60mm 焦段,不过镜头最长骆在 40mm 附近
相较Sony 原本FE 系列所搭配的Kit 镜头FE 28-70mm F3.5-5.6 OSS , FE 28-60mm F4-5.6 在牺牲防手振、广角端光圈与焦距略减下,换来镜头重量大幅缩减的优点,至于少了防手振影响或许没那么大,毕竟FE 28-70mm F3.5-5.6 OSS 开发的时间点是第一代没有机身防手振的A7 ,当前已经达5 级补正的情况下在60mm 焦段已经相当实用。
A7C 的产品定位,让笔者想起了Panasonic 许久前曾推出的超小型M43 相机GM1 ,当时GM1 不顾一切的只为使机身紧凑化确实给人留下相当深刻的印象,但只要搭配其它M43 镜头使用就会严重头重脚轻;不过同样诉求紧凑的A7C 并没有那么走火入魔,只要搭配的不要是G Master 镜头, A7C 大致上与A7 III 的镜头平衡感不会差太多。
▲机身厚、握柄浅,使得指尖会直接压在机身上
单纯就操作手感,笔者并没有那么喜爱A7C 握柄的设计;主要是A7C 受限翻转萤幕、全片幅元件等机构,机身先天厚度就比较难以缩减,但由于搭载Z 电池后要减少机身尺寸,实际上A7C 的握柄相当浅,使得A7C 握起来让笔者想到了Nikon 机身厚、握柄浅的设计,笔者握持时指尖会直接扣在机身上,个人并不喜欢这样的手感,不过这是个人偏好问题。
由于A7C 设定的客群是追求轻便或是第一次想接触全片幅相机的使用者,笔者认为A7C 搭配FE 28-60mm 的组合是相当合适的,兼具轻盈的重量、比起手机明显提升的影像品质,电池续航力也不逊于传统数位单眼相机,但若是以准专业工作者,则需考量能否扩充垂直把手、观景窗较小、少了双记忆卡等条件,但A7C 的表现确实展现小而彪悍的意念。
本文来自一之濑琴美,不代表吾宅社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这篇转载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